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将面临重大改革,教师对此的看法是?

2020-08-06 10:28   来源: 互联网

高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指挥棒"又开始转向。


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征求公众意见,近日来,这份文件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和讨论,许多改革措施也引起了学者和教师的兴趣,但也有教师担心,如果细节不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些改革很可能"容易理解,难以落实",难以取得成效。

如何使职称改革的好意见真正落到实处?打破"后如何"站"?需要完善哪些监督保护机制?专家学者提出了建议和建议。


重点一:师德是评价职称的首要条件,希望能确定标准,由谁来评价。


改革重点对思想政治和师德的严格审查"已成为改革的重点,征求意见稿指出,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应成为教师职称评价的首要条件。


教师问题:教师道德是评价职称的首要条件,如何确定标准?谁来评价?你怎么评价?


在访谈中,许多高校教师认为教师的道德绩效是评价职称的首要条件,但现有的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在现行职称改革评价体系中,教师道德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它很难评价和量化,它基本上是一种"穿越领域",没有明确跨过教师道德的红线通过边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师告诉记者。


你在说什么?谁来评论?你怎么评价它?老师们认为,如果这三个层次得到澄清,那么对教师道德的评价就不再是"重要的说和软的把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李琦建议,教师道德建设的内涵应明确界定为"如何评价":"例如,学术诚信是教师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规定如何根据参与程度来签署导师和学生的学术成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没有具体的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在"谁将评价"和"如何评价"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学术委员会的建设:"此外,为了防止人们利用教师的道德评价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申诉制度和支持机制。


重点2: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文清单等,仅供参考,看什么应该清楚


改革要点"强调要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清单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指数)等相关指标作为前提和判断的直接依据。


(教师问题)评价职称的核心指标是什么?你读什么而不看论文?


在这份草案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引文清单等也引起了高校教师的注意,如何才能避免被人际关系和学术权威所支配,以防止职称评价受到人际关系和学术权威的支配?


不,不,不。这是共识。要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就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取代原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以保证论文的公平性和公平性。李琦建议教师在科研项目、相关论文等方面可以公开,但要求教师更多地重视学术素质。


程方平认为,在职称评价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找出无法量化的点,加强专业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从建立权威的专业同行评审入手,加大同行评审在职称评价过程中的比重。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对论文的发表考虑过多,但对其学术成果的后续评价却很少,我们可以尝试在职称评价中引入这一维度,如在同行评审中对申请人作品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评分和评价,从而进一步确定其学术价值。


焦点三:有代表性的成就多年来一直高呼,希望能逐步落地。


建议在征求意见稿中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评价,结合课题特点,探讨项目报告、研究报告、技术报告、工程方案、教学计划、工作、论文等形式的成果。


(教师提问)对代表性结果的评价是非常主观的。如何保证其科学性和公正性?


打破五项原则"后,征求意见稿指出,要有代表性的成果,代表成果的评价如何既科学又公平?


对代表性成果的评价是非常主观的,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注重原创性和价值影响两个维度,而不是说一本厚书和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二是要建立权威、公平的同行评议,真正发挥学术界的作用。郑方平建议:"在同行评审中,为了避免人际关系和利益竞争,人员构成可以多样化,如退休教授和校外专家的比例要协调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俞长军建议,在评审过程中,同行评审的过程应进一步严格和规范。他介绍了北京大学近几年的职称改革:"申请人只需向学院教委和学术委员会提交五部代表作品就可以了。"被告方后选择的候选人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三名与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方向相似的专业竞拍者,然后进入同行评议。我们成立了一个全球匿名专家评估委员会,根据投标人的科研状况随机挑选了15名专家对申请者进行评估,他们的意见也将作为非常重要的评估依据提交给学校。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院副教授余晓丽认为,要加强对同行评审的有效监督:"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完善,同行评议的难度也在加大。然而,以往行政评价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而造成的不公平和不公平的问题也需要在专家和同行审查中加以考虑。


重点4:应该有一个如何评价以教学为导向的教师的指南.


[改革重点]提出教师应按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等职类来评价,教学型教师应严格学习,遵循教学规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教学风格,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老师的问题)如何考虑教育方式?如何评价严格的学习?


有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分别评价职称的试点项目,但许多教师反映出在试点过程中难以量化教学型教师的成绩。一位基层高校教师告诉记者,在审查结束时,不仅论文难以衡量,而且"议论文"也难以衡量。


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洪承文告诉记者,在评估高校职称的过程中,一般有三种类型: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一般来说,公共英语、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公共课程的教师将选择以教学为主要岗位。


公立教师很难形成专业成果。如何考虑?洪承文认为,我们可以评价育人的效果。我建议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同伴听力评价,二是学生听力评价。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只有论文的问题。"他还认为,以教学为导向的教师不一定要注重原创论文的效果,而要用课件和课堂效果来讨论英雄。


重点5:明确绿色人才渠道,灵活的评价标准要明确


改革要点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为重点人才建立绿色渠道,引导教师主动为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服务,注重工作绩效,其工作成果不只是发表论文、获奖等进行比较评价。


(老师提问)我如何进入绿色通道?什么成就可以作为绿色渠道来衡量?


绿色人才渠道是这一改革的新亮点,也是教师最关心的方向之一。记者了解到,绿色渠道能取得哪些成就?这一时期是多长时间?都是教师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说,没有任何评价是完美的,但高校应该就一流创新能力的评估达成共识。"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利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发展,有利于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被认为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从而进入人才的绿色渠道。


鉴于教师所关心的科研期限,李立国认为应尊重科研创新的空间,在评价和评价的过程中,应适度延长时间限制。对于过去取得过很大成就的人,也应打破标准,确认自己的成绩,使教学和科研教师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感到放心。


重点六:职称评价的权力下放到高校,有效的监督要有实现的途径。


改革要点"指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给高校,高校的主要职责由高等学校承担。


[教师问题]高校的评审权下放后,会不会出现一种人格化、人格化的局面?如何防止"一管一死,一旦陷入混乱"?


将职称评议权下放给高校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次,一些高校教师觉得自己"不可靠"。记者了解到,"人情味"和"人际关系"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李立国说,这些老师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有了试点项目,但无论是从"指标交付"还是"行政干预",一些教师总是觉得自己看不见摸不着。今后该如何堵住所有漏洞?防止一根管子死掉,任其一塌糊涂?李立国认为,今后学校应该配合引入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指导措施"。


李立国建议,高校学术委员会要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重视校外评估,重视校外专家,重视同行评审。"目前,在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中,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校外专家盲检试点项目,效果很好。我认为这个制度也可以引入专业职称的评审。李立国说:"重视专家意见,而不是按资历排名。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科技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