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前:中国创投行业上半场结束,下半场是精耕细作的实业时代

2024-08-06 12:37   来源: 科技周刊网

香港2024年8月6日 /美通社/ --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金融与实业的关系如同脉络与血液,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挑战,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先生,近期分享了对金融、投资、消费、并购、创新与发展等关键问题的一些思考。

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
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

金融本应为实业服务,却在过度发育中迷失了方向,背离了它应有的"人民性"。而真正优秀的项目不该缺钱,投资应回归理性,为刚需、高频的民生消费注入持久动力。在这个新时代,科技与消费不应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我们深信,中国已进入一个好人做生意的时代,踏实做事、追求品质升级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企业精神。

带着这些思考,希望一起探寻经济发展的真谛,寻找前行的力量。

- 01 -
"金融应该是为实业服务"

金融本就是为实业服务的。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金融行业过度发育,交易过于高频、套利现象盛行,最终金融对实体的帮助不够,金融为实体赋能的能力不足,金融不具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民生进步、支持社会福利增强的"人民性"。

对过去这种狂飙猛进,低质量的套利发展模式,我个人很不认同,甚至是很厌恶的,它几乎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搞钱逻辑,这种市场奉行的是"只要今天盆满钵满,哪怕身后洪水滔天"的混账逻辑。所以,从内心深处而言,我支持国家对乱象丛生的金融市场严加整顿,强调金融业回归服务业本质,为实业服务,为增进国民福利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样的金融的人民性是理所应当的。

交易分作两类,像资本市场进行的这类交易其实就叫"零和游戏",你赢就是别人输,这类交易它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不大,甚至还产生外溢效果,引发货币乘数效应、财富效应等等。但实业不一样,实业是增加GDP、增加公民福利的、增加产出的,它有实实在在经济增长的正向价值。

实业家和投资家是两种不同的角色。投资家的重点是抓节点性矛盾,解决堵点问题,解决职能性战略配置的问题,解决战略方向定位的问题,然后引领企业走上一个正确的发展道路。而企业家则要求深入到业务一线,深入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运营来获得每日的利润,得趴在地上干活,通过每日标准化流程的精进,运营管理的优化提升,然后通过对消费市场、通过对消费人群的深刻洞察,好产品和好服务不断地完善和提供,一点点迭代升级,达到一个理想的商业运营状态,才能取得合适的利润。

我们现在做的产品,是刚需、高频、民生,又带有一定基础设施职能的产品,而不是唯利是图、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间,利润如何精进,管理运营如何优化,成本如何控制,特别是品控要求很高,相对洞察要求也会比较细。

- 02 -
"能活下来做大的好项目,不应该缺钱"

今年的消费投资的变化不大。虽然市场上流行的概念,像年轻人会提到"穷鬼套餐",我们也早就布局这些行业。比如老乡鸡就是这类产品,客单价在二三十块钱左右。小菜园也同样如此,它是中国最便宜的正餐,并且规划程度更高、品控最稳定,连锁化程度最高。

加华资本一直押注绝对刚需民生的大众消费。因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象。过去在社会资本狂热的周期里,人们会说现在是中产崛起的时代,但我们的中产是软中产。如果不冷静清醒地接受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所有的行为都会犯错。就像所谓的消费升级,需要升级的是品质,而不应该是价格。

必需品消费才应该是中国消费投资的主流,才是最必然的方向,才是核心关键词。过去大多数消费赛道的投资人,押注所谓的升级,追求所谓的功能释放、情绪释放,这些都走不长远的,也肯定做不大。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谓的"新变化",都能在宏观经济学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中间找到完美的解释,是被规定好的动作,既不高深也不晦涩。

关键问题是我们的市场噪音很多,情绪化也严重。异化的金融行业热衷于套利,而这样的金融行业来不及深度思考,大家都是追逐热点,追逐价值故事,追求所谓的模型、商业模式,追求所谓的风口炒作。没有人认认真真地研究中国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我们的民生消费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人思考,出发点也错了,结果就不可能完美。

过去是套利的时代,恨不得今天进去明天出来,所以发明了A轮、B轮一直到F轮,这才是个笑话。一个公司能发展F轮,除非真的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项目,剩下的都是"毒"角兽,毒气的毒。除了搞技术进步的,真正拥有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型的公司,缺钱的公司九成以上都不是好公司。

大多数公司都是平庸的,大多数公司的商业模型都是你能看得清楚的。好公司基本特点是,如果它真的能够活下来、能够做大,那么它本身并不缺钱。

- 03 -
"金融不能搞成高利行业"

金融市场的两种属性——投资和投机。这不是天然对立的,而是相伴相生的。资本市场需要投资,需要基于基本面、基于长期发展进行投资的专业机构。市场也需要投机,因为投机也客观上增加了市场的活跃度。

只不过,我们要承认"金融力",也就是普惠金融、金融深度、实业金融,或者可以称之为金融的实业性。从目前来看,金融回归服务业本质的程度远远不够,金融仍然是一个高利行业了,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可以观察发达国家的金融行业,观察他们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除了华尔街之外,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从业者都是中等收入水平,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金融交易、中介服务,存款和借贷服务,它本来应该是一个微利行业,是一个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参与市场利润平均化过程的行业。

过去那种高歌猛进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今日入场,明日离场,大家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它本来就是错的,所以才会导致我们实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金融空转,虚拟经济过于发达,金融冲击成本过高,这就是金融对实业的入侵,对产业的入侵,它切走了市场中间本不属于它的那块利润。

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但金融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耐心资本的目标并不是让资本"被动长期投资",而是去推动资本去支持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的发展,让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水平回到市场里面最高的水平。

可以这么说,如果蓝领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全国能够过得扬眉吐气,能够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平,那么我们的消费和内需关系才正常,我们消费环境才能真正被拉动起来,而不是金融行业的人收入更高。

对我们来说做正确的事情才重要,队友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做到与真理同行、与真相同行,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梦想的一个状态。真知还是拙见,会经历时光显示出最终答案。

而且金融确确实实为中国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作用,未来一定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定会更多为实业服务,回归到服务业的本性,因为金融的人民性的核心就是支持实业发展,为实业赋能。

- 04 -
"投资人要耐心观察,当好一个观众"

明星创业者和明星公司是上一个创投时代的话题,我不评价,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且耐心资本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学会耐心观察,耐心地静待花开,Wait and see,当一个好的观众。

我不太相信有明星创业者明星企业家。上一个周期的流量玩法,是塑造一个明星,塑造一个商业模式,塑造一个风口,大家一起加码,这就是套利的方式,所以市场上才会出现ABCDEF轮。但凡有多轮次融资的明星企业,到现在上市都上不成,最起码现在很麻烦,创业者很麻烦,后面的投资机构很麻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独家投资,要不就不做。

这么做的原因首先是来自于积累,其次是我们肯花时间,第三来自我们真心地利他。别人真的需要你,需要你一起合伙经营,而不是投了钱就完事。现在市场上最不缺的就是钱,最缺的是思想、是能力,是真正的帮助人家、成全人家的"利他之心"。有多少人真正有"利他之心",问自己就知道。

很多人会问我们的投资策略有什么变化,我们其实没有什么变化,这么多年就一直看刚需的、高频的、民生的项目,因为这就是中国经济现象。而且我们对这个主题的坚持,不仅仅是十年以贯之,我们认为它是可以管100年的投资逻辑。

需要做的是抓住这样一个时代β,按照时代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时代提供的基础设施能力的变化和技术手段进步,来适配你这个能力。

所以我们倒没有那么大的变化,接受的冲击也相对较小一点。很多人今天说消费不好做了,明天说消费快没了,这就是市场情绪、就是市场噪音,消费怎么会没有了呢?

投资人更应该走出散户视角,清晰地认识到消费赛道的社会职能。我一直在讲消费和科技绝不是二元对立,科技是为消费赋能的,消费为科技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市场。没有海量消费市场为他提供海量的消费市场用户人群和税收支持,科技是不能发展的,科技最终还是要在消费市场里面去运用生存。我写过很多这样的文章,"AI四小龙"、英伟达,它要没有消费级市场如何应用,英伟达不曾经也是个几百亿美金的小公司。

时代的企业,是市场选择你。市场同时拥有投资和投机,如果是投机思路那当然是快进快出了,最容易在舆论中传播的那些故事也都围绕着投机和套利展开,大家默认周转就是一切,快进快出就是一切。耐心资本是需要坚守的,这不是今天才提倡的,而是价值投资的标配就是耐心资本。

- 05 -
"并购也不是适合我们抄的作业"

我们很早就考虑过并购基金,不是今天才考虑,也绝不是为了退出才做的准备。搞个并购基金,多半也都挂掉,因为这本质上是非专业选手要干专业选手的事。

而且并购基金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遍的组织形式,任何一个成熟的机构都可以把这个组织形式加以运用,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储备和研究,我们判断时机未到。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并购基金的成功率比IPO、比企业的上市还难。很多人想当然就认为,反正IPO上不成,我就搞个并购基金,认为并购可以退出——没错,这个事情的确存在,也早就存在,不是今天才新开的一个路子——但问题是,并购没有成为主要的退出渠道。

那么把原来一个辅助工具、不是那么顺畅的渠道,当作主要的退出渠道来使用,你觉得这个市场发生什么变化?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说明我们市场的流动性,市场的退出渠道确确实实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那我们要改变这个情况,这才是正向思维。

美国的资本市场比我们多玩了100多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最大的市场,并购基金来自美国的成功经验,在中国未必有那么大的借鉴性和可复制意义。

为什么前段时间王冉的话很激烈,但我很支持他发言?因为作为专业的从业人员,当你面临的市场环境出现问题,整个行业就应该发声。现在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发声。这可是行业的正当利益,国家也大力提倡要发展创投行业,建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的进入和退出环境。

中国没有作业可抄,因为中国经济体很特殊——14亿人口、经济总量是全球第二、国民经济还需要持续地要高质量增长、在存量博弈中间有增量发展的要求——这些因素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但是我们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借鉴,比如日本。辜朝明先生在著作《被追赶的经济体》,《大衰退》提到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现状,我觉得很对:"当企业和居民的负债额过高,处于一个缩表的状态,它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负债最小化。那么在这样产出不足、投资不足、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是唯一一个能够花钱的部门,需要高效地拉动经济,把钱花在最有效率的地方,直补民生,这才是走出通缩,真正启动内需的根本之策。"

康德说过:"人是目的,科技是手段和工具,人的福利才是目的"。不能把消费和科技对立起来、让市场做"二选一"的选择题;"歧视"消费,就是反向遏制科技,因为科技会变得没有市场。

我们需要的是5年一期的,持续30到5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只要老百姓真正的人均收入水平的改善,可支配收入提升,老百姓才敢花钱,而且必须要扶持配套科学的社保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制度,这样的话大家心里稳,这也是日本的借鉴。

所以我经常推荐大家看一下辜朝明先生写的《被追赶的经济体》。虽然有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对他颇有微词,但我觉得从冷静的角度出发,这本著作对未来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走向高质量发展是非常大的帮助。

- 06 -
"中国进入了一个好人赚钱的时代"

目前的宏观环境是整个市场要实现结构性的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所以心里要做好"非常难"的预期,因为这是动态调整过程中的优化,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需要去理解中国在发生什么。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大多数人赚的都是β的钱,不要那么迷信α。

我们有足够的韧性和弹性,我们还有巨大的能量没释放出来。目前舆论环境里对经济追求持续发展过程中怎样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怎么真正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化,正在展开激烈地讨论,并渐渐地开始形成共识了,这就是凝聚的改革动力。

加华资本的短期目标是坚持做实业,坚持做好产业投资,坚持做好企业家的事业合伙人,坚持陪企业家一起追梦、筑梦和圆梦,这是我们一直的梦想,可以总结为"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我们的判断是,这是一个好人做企业家的时代,赚辛苦钱才真正地值得人尊重。要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做企业,做实业,老老实实地交付好产品、提供好服务,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消费福利。品质升级,但同时可能只能赚取微乎其微的利润。

这是个非常困难的大周期,持续的时间也将超过大多数的预期。正确地熬过这个周期,在血水里哺育出自己的独特心经,才不辜负这个时代,无惧时代的贝塔,逆流而上。

投资人的职能并不是只有赚钱,你还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你通过投资行为获取社会资本,反向你也要承担社会产业结构优化的职能,通过你的工作,你辛勤的劳动和企业一起共同成长,帮助中国企业家队伍能力水平提升。这都是我们的职能,我们工作不简单,只是我们很多人把它做简单了,做成了套利。

比如东鹏逐渐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了民族品牌的优秀代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只要你做正确的事,并正确的做着,坚持下来,耐心做下去,总会有静待花开的那一天。

这件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就是你要(将心注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换言之,这个时代更需要一群默默付出,内心坚定的前行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冉没说错,套利型的、交易型的创投时代彻底结束了,今后就是产业创投、实业PE和真正经营型创业投资的天下。


责任编辑:小美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科技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