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拥有巨大数字转型的银行变得烦人?

2020-07-27 15:18   来源: 互联网

最近,一些银行盲目地强调"数字化",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数字化",因此,数字化已经被迅速地用于消费客户以挤压剩余利润。"刀剑可以确保国家安全,但也可以杀死人民",数字化使得银行用猪刀装上自动武器,但银行没有利用这一点为客户服务,提高客户体验,而是用来降低成本,加速营销,不断骚扰客户以获取利润。这改变了"互联网+"的转变。

最近一些银行在盲目强调“数字化”,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做“数字化”,结果数字化被用在了迅速消耗客户压榨剩余利润。“剑能安邦,亦能戮民”,数字化让本来拿着杀猪刀的银行一下装上了自动化武器,可银行没有用这个服务客户,提升客户体验,而是用来降低成本,加速营销,不断骚扰客户攫取利润。而改变这个的,就是“互联网+”转型。  只研究术,而不研究道,则是技术人员的通病。把术发挥到极致是才能的体现,却很少考虑这些技术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危害,如何把这些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好的方向上去。自古以来,任何科技的进步有限服务于军方,而军方的使用方法最为简单“兵者,亟伤敌者为上”。因为军方的立场是无比清晰的,非我即敌,所以技术伤敌一致对外。可是当科技转化为民用之后,能用这种思路么?“数字化”这个武器,被用来“覆盖客户”“占领视野”“抢占资源”……,这不是把客户当做“敌人”了么?亟伤敌者为上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改变世界的并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将生产力用于改变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社会效率,生产关系是指向“人道”的根本。而反应在经济和商业上,就是“商业模式”。  “互联网+”转型,并不是连了网或者把业务整上网就是“互联网+”转型了,需要充分理解互联网让客户“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什么?因为信息高速交换,抹平了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身份与身份之间、财富与财富之间的“见识差距”。让很多人知道,原来我们城市卖600多的阿迪达斯,在上海只要卖300多;在我们省考600分才能上的大学在别的省只要530分;在我们县一辈子的最高成就就是个县长,在北京一块砖丢下楼都能打死5个处长。不患寡患不均,人天生起跑线就不一样,互联网可怕在让大家都看到了这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在我们的革命时期,是可以创造出很多伟人和丰功伟绩的,关键就看如何打破。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的认识,永远是那么一针见血,“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被互联网拉到一个水平线上,但不平衡不充分仍然处处都在。在金融上也是如此,而银行则是金融最前端的阵地。当银行用“数字化”手段在加剧这种不均衡的时候,立即就能被客户感知到。所以,“数字化”转型是“互联网+”转型中关于技术的很小一部分,而互联网+转型的核心是改变商业模式,打断传统利益链,重构利益链条,让金融和银行业里冗余的成本释放到提升客户体验上去。老百姓心里苦,但是不能像我一样说出来,只好发泄在银行业的前端。  这里要对银行的“科技人员”说一声抱歉,为什么?因为我要打破各位的“数字化”美梦。一直以来,科技部门在银行都是二线部门、是成本部门、是不受重视的部门。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很多银行高度重视科技部门,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非常搞笑的是很多银行公布20XX年度“新入行员工中科技人员占比”。我很想笑,我就问一句,增加了一批码农能改变什么?科技企业码农那么多,真正有成果的都是谁?产品经理。这里说的产品经理与银行的产品经理有着很大的差异。互联网的产品经理是从产品设计、到客户体验、到市场推广、到商业模式设计、到服务运营全权负责和管理的人,大家可以自己对比一下银行产品经理差异在哪里。很庆幸,一批在银行有业务经验和科技能力的人正在转型产品经理,这个过程险阻且漫长。  “数字化”转型给了科技部门更高的话语权,但是并不能改变科技部门二线部门的本质。一些科技部门借助“数字化”转型契机,强化人员配置、强化费用支持、强化权力巩固地位,通过这些来强化自身重要性,甚至直指战略。要知道,银行并不是技术核心的行业,即使是互联网企业也分成三个流派,以阿里为代表的运营流、以腾讯为代表的产品流、以及以百度为代表的技术流。而技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前景最差的,因为中国从来不缺这个层级的技术,缺的是能够把技术发挥出来的“需求”。而科技部门几乎不提需求,每次跟业务部门沟通最大的障碍就是“你们把需求提出来咯?”  银行的转型这个阶段需要企业家、银行家,像招行马老,建行田董这样的银行家。他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技术,最后都是要为人服务的。而在研究人方面,中国互联网的“运营流”和“产品流”可谓做到了极致。“拜用户体验神教”对用户甚至称得上是宠溺了。这点银行不仅要学这种行为,更要发自内心的“想要”这么做。  而在经营管理方面,银行一直缺乏对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正确认识,三个本源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数字从哪里来?别人凭什么给你?用在哪里?而互联网转型正是这三个问题的有效答案。银行解答不了,所以围绕数字化做了很多动作,花了很多钱,折腾了很多员工。框框买设备、哗哗开发程序、裤衩裤衩发公众号、滋遛滋遛视频带货,多少有点成果,多少能拿出去吹吹牛。好看了,好玩了,过几天热度就散了。  产品×服务×有效感知=客户体验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要提升客户体验,三个核心要素,没有一个跟“数字化”有直接关系。“数字化”只在服务和有效感知上提供辅助功能,而决定性的力量来自于银行对客户的认识、理解和服务好客户的动机。而我们很幸运的是在中国,没有一家不以客户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能安稳的存在下去,一些仗着技术能力不断向客户吸血的互联网企业已经逐渐日薄西山,是哪家,大家都看在眼里。那么银行要重蹈这个覆辙么?  所以,对客户来说,银行数字化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是为了把客户当傻瓜一样割韭菜么?还是以快打慢、以信息打不对称、以专业打业余,最终让客户更不信任银行呢?  银行,你“数字化”的样子真让人讨厌。

技术人员只学习技能,而不是学习道,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充分发挥技能是人才的体现,但很少考虑这些技术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如何合理地应用这些技术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古以来,任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为军队服务的,使用军队是最简单的"士兵,渴望伤害敌人"。因为军队的地位是非常清楚的,无论我们是敌人还是敌人,技术都会对外界造成伤害。但是,当技术转化为民用时,是否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数字化"的武器用于"覆盖客户"、"占领愿景"和"夺取资源"。你不觉得客户是个"敌人"吗?是否由那些渴望伤害敌人的人来决定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生产力改变了世界,而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用生产力来改变经济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社会效率,生产关系是指向"人性"的基础,就经济和商业而言,它是"商业模式"。


互联网+"转型,是不是连上网络或者业务在线就是"互联网+"转型,需要充分了解互联网让客户"看"到"听"到"摸"到什么?因为信息的高速交流,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身份与身份之间,财富与财富之间的"知识鸿沟"被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身份与身份之间,财富与财富之间的"知识鸿沟"抹平了。让很多人知道,在我市卖600多的阿迪达斯,在上海只卖300多; 我省600分能上大学的大学,外省只需530分; 我们县里最高的成就是一个县长,在北京楼下留一块砖就能干掉五个局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的认识总是那么直白,"美好生活需要"被互联网拉到了一个高度,但不平衡依然无处不在。因此,"数字化"转型是"互联网+"技术转型的一小部分,而互联网+转型的核心是改变商业模式,打破传统利益链,重构利益链,释放金融,银行冗余成本,提升客户体验金融也是一样,银行走在金融的前沿。 当银行使用"数字化"手段加剧这种失衡时,他们可以立即被客户感知。 百姓心里苦,但又不能像我这样说出来,只好在银行业前端发泄。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很多银行都非常重视科技部门,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很多银行公布了20xx年"行业新员工比例我在这里向银行的‘技术官僚’说声对不起。为什么?因为我要打破你们的‘数字’梦了。一直以来,银行里的科技部门都是二线部门,都是成本部门,都是不受重视的部门。"我想笑了,就问,增加一批码农能改变什么? 科技企业这么多程序员,谁是真正的赢家?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和银行产品经理有很大区别。 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从产品设计,到客户体验,到市场营销,到商业模式设计,到全面负责和管理服务运营的人,你可以比较银行产品经理之间的差异。



‘数字化’转型赋予了科技板块更高的话语权,但并没有改变科技板块二线板块的性质。一些科技部门利用‘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加强人员编制,加强成本支撑,加强权力巩固地位,通过这些强化自身的重要性,甚至直指战略。要知道,银行并不是技术的核心行业,即便是互联网企业也分为三个流派,比如以运营流为代表的阿里,以产品流为代表的腾讯,以技术流为代表的百度。 技术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是最糟糕的,因为中国从来不缺这种水平的技术,缺的是能把技术发挥到极致的"需求"。


在银行转型的现阶段,需要企业家和银行家,如招商银行、马劳银行和建设银行田东。他们知道,无论哪种技术,他们最终都会为人民服务。在人类研究方面,中国互联网的"业务流程"和"产品流程"可以描述为"业务流程"和"产品流程"。"崇拜用户体验上帝的宗教"甚至被用户所宠坏。这就要求银行不仅要学会这种行为,还要从内心深处"想要"。


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银行缺乏对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正确认识,这三个来源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数字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别人给你?它在哪用的?互联网的变革是这三个问题的有效答案。银行无法回答,所以他们在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花了很多钱,还和很多员工乱七八糟。框架购买设备,破烂开发程序,内裤发布公开帐户,散步视频与货物,或多或少有一些结果,多少可以拿出来吹嘘。看上去很好,很有趣,几天后热就会消失。


产品×服务×有效感知=客户体验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这三个核心要素中没有一个与"数字化"直接相关,以提高客户体验。数字化只是在服务和有效感知方面提供辅助功能,而决定性的力量来自银行对客户的理解和理解,以及为好客户服务的动机。而我们在中国很幸运,没有人不以客户为核心的互联网企业才能安全生存,有的依靠技术能力向客户献血,互联网企业已经逐渐变得稀薄,这是大家眼中所见的。那么,银行必须重复这个错误吗?


那么,对客户来说,银行数字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像傻瓜一样砍掉韭菜?还是越来越快、更慢、信息不对称、业馀专业,最终是不信任银行客户?


银行,你"数字化"的方式真讨厌。


本文来自洞见网,文章标题:“那些数字化转型很棒的银行,为什么渐渐让人生厌?”,文章链接:http://www.localonline.com.cn/finance/financial/1184.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yt498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科技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